“我很喜歡這些孩子。但有時候我希望將來有一天,不再需要我們這些‘童伴媽媽’,不再有留守兒童。”張艷林說完,眼里已噙著淚花。
童年,是一抹朦朧的鄉愁,是一切美好記憶的開頭。擁有一個快樂美好的童年,才有不懼遠航的勇氣,但有些孩子因為特殊的原因,缺少母愛的滋養,讓缺掉一角的童年盡是遺憾。
2019年5月,萬載縣仙源鄉株木村建立“童伴之家”,致力于關心關愛那些面臨困境的孩子,守護他們的童年。張艷林就是該村第一位“童伴媽媽”,她用春雨般的心呵護著留守兒童。一年多來,孩子們對她的稱呼逐漸從“張阿姨”變為“張媽媽”。她在播種愛的同時,也收獲著愛。
當“媽”開頭難
“正式上崗之前,覺得自己平時跟小孩子接觸很多,做好工作肯定沒問題。”張艷林回憶道,“第一次走進‘童伴之家’時,幾十雙怯生生的眼睛遠遠地看著我,突然之間竟不知如何與他們交流。”與孩子們的第一次親密接觸,張艷林有些手足無措,要做好“童伴媽媽”的難度已經超出了預想,大部分留守兒童因為長期缺乏親情的陪伴,缺乏安全感,沒有自信心,不愿意與人交流,該怎么辦?
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,許多孩子見到張艷林沒有話說,還有幾個孩子一聽到喊名字就遠遠跑開。即便張艷林悄悄地做了功課,提前摸清了孩子們的個人信息,并為75名留守兒童都建立了成長檔案,但幾次下來,她仍然沒能和幾個孩子建立有效溝通。張艷林沒有氣餒,她開始大量閱讀兒童教育方面的書籍,向專業人員請教,最后決定用游戲、玩耍的方式來拉近與孩子們的距離,開啟陪伴之旅。
張艷林開始親手制作道具、玩具,設計趣味游戲……隨著“小雞下蛋”“企鵝漫步”“桃花朵朵開”等一個個豐富多彩、妙趣橫生的小游戲在“童伴之家”進行,歡笑聲、加油聲開始此起彼伏,孩子們的臉上露出了天真無邪的笑容。慢慢地,孩子們對張艷林的稱呼也發生了改變,從“那個阿姨”到“張阿姨”……直到有一天,孩子們一句“張媽媽”讓張艷林淚流不止,所有付出都有了回應。如今,在“張媽媽”的悉心照顧和陪伴下,株木村“童伴之家”中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變得開朗、活潑,愿意與人交流分享。

張艷林(左一)與孩子們在一起
特別的娃,需要特別的愛
慢慢地,一個瘦弱的小男孩引起了張艷林的特別關注。每次在大家做游戲時,他總是獨自蹲在角落里,一聲不吭。
小男孩名叫江亮(化名),今年9歲,在他未滿6歲時父親不幸過世,隨后母親改嫁,自此他便跟著60多歲的大伯一起生活。在大伯病倒后,兩人的生活更加難以維持,當時剛滿8歲的江亮,在家不但要照看大伯、料理家務,每天還要早早起床、步行一個小多時去上學。他看似內向的性格之下,滿是懂事與堅強。張艷林了解到情況后,找到江亮就讀的學校,與校長和班主任溝通了孩子的情況,并與班主任一起制訂了教育幫扶計劃。
張艷林繼續忙碌起來,她也深知自己作為一名“童伴媽媽”,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留守兒童父母關愛的缺失,比起父母在身邊的安全感與幸福感還是弱了許多。
通過多方打聽,張艷林找到了江亮的母親,幾次電話溝通都不順利。克服重重困難,她帶著誠意上門,三番兩次地溝通,最終得到了江亮母親與其現任丈夫的支持,并愿意接孩子到家里完成之后的學業。今年5月,張艷林幫助江亮辦理了轉學手續,江亮終于和自己的媽媽住在了一起。原本沉默寡言的小男孩,漸漸變成了陽光活潑的少年。
目前,萬載全縣共有10位像張艷林這樣的“童伴媽媽”,她們用愛心、細心和責任心,為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撐起母愛的半邊天。(何平 余世杰 文/圖) |